心理師黃閎新指出,對於孩子對未知的焦慮,與其責怪或強迫,更重要的是用預告、陪伴、聚焦正向經驗的方式,幫助他們安心適應。(圖取自freepik)心理師黃閎新指出,對於孩子對未知的焦慮,與其責怪或強迫,更重要的是用預告、陪伴、聚焦正向經驗的方式,幫助他們安心適應。(圖取自freepik)紀麗君/核稿編輯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孩子對新環境的反應,常常讓家長意外,明明一開始充滿期待,到了現場卻突然怯場、焦慮甚至崩潰。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心理師黃閎新指出,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,可能與孩子對未知的焦慮、過往負面經驗,或本身較敏感慢熟的氣質有關。面對孩子的轉變,與其責怪或強迫,更重要的是用預告、陪伴、聚焦正向經驗的方式,幫助他們安心適應。黃閎新在臉書專頁「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」提到,有家長分享過類似經驗:「暑假幫你報名了游泳課,學游泳還可以玩水,要不要去?」「好啊,我要去!」結果到了現場,看到陌生的環境、教練、其他孩子,孩子突然不說話、不肯下水,甚至眼眶泛紅,堅持想回家。還有很多情境:第一次參加夏令營、探訪許久不見的親戚、剛轉學到新班級……孩子原本答應得好好的,卻在當下緊張焦慮,甚至情緒爆炸。這些反應,可能是因為:請繼續往下閱讀…1.對「未知」的焦慮,例如沒見過的地方、規則不熟悉、怕被罵。2.曾經有過類似的負面經驗,例如之前上課被老師責備、被同學排擠。3.孩子本身就屬於高敏感、慢熟的氣質。黃閎新表示,面對這樣的狀況,與其強迫或責怪,不如試試以下方法:●提早預告、降低不確定感:盡可能讓孩子提前知道「會發生什麼事、會遇到誰」。如果可以,事先參觀現場、看看影片介紹,會讓孩子更安心。●陪伴體驗,逐步放手:剛開始不要期待孩子立刻獨立面對,可從旁陪伴,一起坐著看,或參與前幾分鐘,幫助孩子建立「這裡是安全的」經驗。●聚焦正向經驗,也接住困難感受:回家後可以這樣說:「你剛剛雖然一開始很緊張,但後來有慢慢試著看看,我覺得你很勇敢。」也可以問:「哪個部分最讓你害怕?我們下次一起想想辦法好嗎?」黃閎新補充,這不只是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,更是讓他知道,「你可以不完美,但你不會被責備;你有害怕沒關係,因為有人願意陪你。」這樣的感受,才是孩子真正能放心成長的力量。 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。 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。 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
來源:自由時報